为适应长三角区域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新形势,进一步加强长三角高校图书馆联盟协同发展,推进联盟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培训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馆员队伍,特制订本方案。
一、 必要性与意义
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背景下,特别是随着“双一流”建设战略的启动与实施,作为高等教育公共服务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图书馆面临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图书馆亟需重新定位学科服务的功能和作用,拓展与深化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从用户需求出发更新与优化服务布局,充分发挥学科服务对学校的支撑作用,提供包括学习支持服务、教学支持服务、研究支持服务、情报分析服务、创新支持服务、文化建设服务等在内的多元化服务体系,不仅从技术和方法上对学科建设提供支持,更在信息资源、知识服务、学科发展、战略决策、智力支持上为学校建设提供服务。
同时,伴随着信息技术和信息环境的持续变化,以及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高校用户的学科服务需求呈现出专业性、多元性、个性化、精准化、高效化的趋势。为了满足不断转变的用户需求,发挥学科馆员的关键作用,高校图书馆亟待构建一支综合能力强、专业素质硬、服务水平高的学科服务人才队伍,为高校教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提供支撑保障。
二、 培训对象
培训面向长三角高校图书馆,重点是从事学科服务相关工作的馆员,主要针对以下几种类型:①学科馆员;②学科咨询馆员;③信息素养培训馆员;④数据馆员;⑤科技查新馆员;⑥知识产权服务馆员;⑦为学科服务提供技术支撑的系统馆员;⑧学科服务工作相关管理人员。
参加培训的馆员要求具有一定的学科或图情专业背景,比较熟悉数据库或信息检索技能,并具有一定的图书馆工作经验。
三、 培训目标
学科馆员培训旨在通过学科服务最新理念与知识的传授、业务技能与综合素质的提升,为高校图书馆培养具有较强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骨干型学科馆员队伍,提升高校图书馆在人才培养支撑、创新支持、助推科研、战略情报分析、学科资源建设等方面的水平,促进学科化服务全面、深入和持久开展,推动高校图书馆的转型和创新发展。通过课程培训,达到以下目标:
(1) 理解泛学科化服务的内涵、要义,把握泛学科化服务推进的趋势动态、思路方法,增强学科服务的业务能力与创新思路;
(2)把握学科用户研究及其需求,掌握院系联络沟通、融入科研团队、嵌入研究过程的有效策略;
(3)了解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教育框架体系,把握框架体系下信息素养教育的最新进展与应用;
(4)了解学科资源建设的新方法与成功经验,提升学科馆员主导资源建设的能力;
(5)增强支持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科研全过程、院系顶层管理与决策的各类情报服务,把握知识产权服务拓展模式与方法,精准开展战略情报分析服务;
(6)了解培养学生创新和动手能力的有效模式与策略,开展图书馆创新支持实践。
四、 培训内容
培训从图书馆学科服务相关理论出发,坚持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紧密结合,培训内容采取模块化设计,涵盖学科服务概论、基础、普及、支持科研、辅助管理决策、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和管理等,每个模块下针对不同主题共设计了十大类课程,可根据需要进行组合。
具体内容模块及课程设计详见附件:《长三角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培训大纲》
五、 培训方式
采用集中授课的方式,由长三角高校图书馆联盟牵头,江苏、浙江、安徽、上海“三省一市”高校图工委轮值组织,每两年举办一期培训班。
每期培训班根据需求调研,设定主题和课程方案,培训周期一般为3-4天。为保证培训质量,每期培训班招收学员60-80人。
培训以专题讲座为主,综合课堂教学、研讨互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工具实训、成果展示等多种教学形式,讲求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着力提高馆员在学科服务中的理论运用和实践实战能力。
六、 师资队伍
邀请国内外图书馆情报界知名专家、杰出的并有多年学科馆员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组成培训师资队伍。逐步建立和扩大培训师资库。
七、 培训管理
本培训方案由长三角高校图书馆联盟的统筹制定和推进。依托每年度召开的长三角高校图书馆联盟秘书长会议总结年度培训工作,研究提出下一年度培训任务。
建立长三角高校图书馆联盟馆员培训轮值机制。轮值省市高校图工委根据联盟确定的培训任务,组织和实施当年度的培训工作,制定培训方案,落实承办馆,加强培训的质量管理和跟踪评估。
培训经费原则上由受训馆员所在单位承担。鼓励各省市高校图工委设立经费,给予投入支持。
培训结束后考核合格者,由长三角地区高校图书馆联盟颁发结业证书。